這學期修了韓國近代史,試著將課堂所得與課外閱讀整理成一份報告~供對南北韓近代有興趣的朋友們參考~~本篇文章內容僅是個人意見。

作者 : 張鈺琦*[1]

4365F574-C53C-443E-810D-DF20CF917AFA_cx8_cy0_cw87_w1023_r1_s.jpg

章節概要

緒論

朝鮮半島分裂之始

第一節 朝鮮半島的地理位置

第二節 朝鮮國土分裂說 始於日本提議

第三節 日本二提 瓜分朝鮮說

第四節 朝鮮分裂的緣由

朝鮮半島之統一與展望

南、北韓分裂初期~1970年代

1971-1990年代

南、北韓和平會談的轉折

2000年後重啟南、北韓高峰會

結論

 

 

緒論

 

  三國演義云:「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於朝鮮半島而言,亦是如此。綜觀朝鮮半島的歷史,最遠可推至遠古時期[2]。而朝鮮半島在前三國時代,領土即被各勢力劃分成三韓(馬韓、辰韓、弁韓)與漢四郡(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及臨屯郡),又於三國時期,分成新羅、百濟與高句麗。後新羅統一朝鮮半島,稱統一新羅時期,然9世紀末農民起義,900年甄萱稱王建立後百濟國,901年僧人金弓裔稱王,在新羅以北建立泰封國,朝鮮故而又一分為三,成為新羅、後百濟與泰封國,而後西元918年,王建推翻弓裔,稱王建立高麗王朝,之後合併新羅,併吞百濟,終於完成朝鮮半島的統一,之後朝鮮王朝繼之。

  綜合上述,朝鮮半島在統一新羅時期維持約233年的統一狀態(668-901),之後歷經高麗474年(918-1392)、朝鮮時期595年(1392-1897),除了初始部落形成之時因勢力分散之外,朝鮮半島歷史的洪流中,卻是一個統一的時間更長的存在。

  然就現今而言,撇除台灣與中國略帶尷尬的境地不說,於二次世界大戰後分裂的東、西德,已於1990年合併,朝鮮半島正式成為全世界唯一一個未統一的分裂國家。也因此,朝鮮半島的分裂與統一,格外受到全球的注目。隨著最近南、北韓高峰會以及美朝會談的話題,再度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本文將試著從近代的視角來對南、北韓的分裂與統一進行論述,並闡述自己淺簡的看法。

 

朝鮮半島分裂之始

 

朝鮮半島的地理位置

 

  前面我們簡單的對朝鮮半島在歷史洪流中的分合做了一個簡單的說明,可以看出朝鮮半島是個統一時期多於分裂時期的地區,而本章節即將論述的「朝鮮半島的分裂與統一」則是針對近代韓國而言[3]。

  朝鮮半島重要的地理位置,注定了朝鮮半島無法維持和平或是安穩不受外在干擾的命運。就外圍國家來說,左邊的中國一直有統一周遭國家的企圖,而右邊的日本不甘於自己領土的狹小,一直有向外發展的野心,在上方的俄國更是將朝鮮視為囊中物,朝鮮半島在這三大強國的環伺之下,焉有安生之理,也因此,朝鮮半島的重要地理位置,對中、日、俄三國來說都相當重要,甚至就現今的國際現勢來說,朝鮮半島更是美國監控中、日等亞洲國家的關鍵地區。

  在中、俄、日這三大強國中,最常對朝鮮半島發動戰爭的可以說是中國,不論是隋煬帝、唐太宗亦或成吉思汗,甚至到皇太極都曾對朝鮮發動大規模戰爭,然而,中國對朝鮮發動的戰爭,都非併吞之意,而只是要朝鮮臣服,是一種屬國的概念,而非以侵占或殖民為意圖,只是宣告自己是泱泱大國,欲四方臣服、朝貢的藩屬關係[4]。

 

第二節 朝鮮國土分裂說 始於日本提議

 

  在這三國之中,真正對朝鮮擁有最大野心的當屬日本。根據《帝國最後的榮耀:1592年的一場東亞關鍵戰役》[5]一書中記載,日本從公元200年神功皇后時期即曾三度率兵攻打朝鮮,欲為日本開拓海外領土,雖無功而返,然此後,日本與朝鮮之間衝突不斷,足見日本對朝鮮的野心。

  日本與朝鮮大小衝突不斷,雖無功而返,卻不能讓日本停止對朝鮮的野心,而日本和朝鮮最大的衝突,是1952年的「壬辰倭亂」[6]。根據《帝國最後的榮耀:1592年的一場東亞關鍵戰役》 一書,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旋即狂妄地揮兵渡海入侵朝鮮,引發史上首度東亞國際戰爭。戰爭初期朝鮮承平日久、兵不習戰,以致節節敗退,日軍長驅直入,攻陷首都漢城、開城、平壤,國王李昖一路逃到鴨綠江畔之義州。半年後明朝派兵支援朝鮮,期間打打停停、時戰時和。而在1954年明、日首度議和時,日本就第一次提出和明朝分佔朝鮮領土的想法,即「京城及四道歸還朝鮮,另外四道割讓於日本」[7];撇除朝鮮半島歷史上部落分立時期的分裂不談,這是在朝半島在近千年[8]國土統一後,第一次將朝鮮八道二分成各四道的意見,也是朝鮮半島國土分割之說的開始。

 

第三節 日本二提 瓜分朝鮮說

 

  後期明朝聯軍在陸上和海上擊敗日本,加上1598年9月日本豐臣秀吉逝世,日軍已無戰意,殘部撤出朝鮮,戰爭結束。這場耗時6年的戰爭,幾乎打遍朝鮮半島的全境領土,雖然日本以朝鮮半島為跳板征服明朝的野心受挫,卻不能抑制日本對朝鮮的占有欲。因為明朝的關係,朝鮮久攻不下,最後日本改變對朝鮮的政策為「取實利、不取民意」,即不再以獲得朝鮮的實際政權為主,而改以誘騙或強擄朝鮮人民從事對日本有益的鐵路、電信、礦業等開拓,根據〔日〕朝鮮總督府情報課編的《新的朝鮮》一書中指出,日本以「勞務動員計畫」和「國民動員計畫」名義強行擄走朝鮮人,從事民間工礦企業需要的勞工及軍需勞工,光是從有紀錄的1939-1945年,總人數達480萬人。

  在日本對朝鮮的野心一直無法稍減的情況下,也觸動了俄國的不安。 甲午戰爭後,日本戰勝清朝,1895年4月17日簽訂《馬關條約》,正式將遼東半島與台灣割讓給日本,然在1895年10月發生了「明成皇后事件」,朝鮮對日的抗拒情節加劇,1896年2月10日,朝鮮高宗獲婢女金明載的密報,得知日本將廢掉他,於是偕同世子逃亡至俄羅斯公使館避難,史稱「俄館播遷」,俄羅斯正式介入日本和朝鮮的角力鬥爭。

 

此時,日本在俄皇尼古拉二世加冕之時,派重臣赴俄祕密談判,提出以北緯38°線為界,日俄瓜分朝鮮領土的提議。但俄國此時已有在朝鮮建立「黃色俄羅斯」[9]的計畫,故拒絕日本提議。之後,日本軍力膨脹,在朝鮮已能與俄比肩,俄國遂在1903年提出以北緯39°線為界瓜分朝鮮,不過卻為日本所拒絕。雙方互不相讓,終於在1904年爆發了「日俄戰爭」[10],日俄戰爭最終以俄羅斯戰敗結束,最後在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斡旋下,簽訂《樸次茅斯和約》,確定了日本對朝鮮的權利 。

 

第四節 朝鮮分裂的緣由

 

  由上述歷史可知,於近代韓國中,兩度被提及劃分國土之說,都是由日本而來。1910年8月22日大韓帝國總理李完用與大日本帝國代表寺內正毅簽訂日韓合併條約,8月27日大韓帝國正式滅亡,成為日本殖民地。 之後,日本於朝鮮設立總督府來管理朝鮮的事物,而欲復國的朝鮮人則轉至俄羅斯、中國、夏威夷及日本等地進行抗日復國運動,後來這些團體合併成「韓國臨時政府」。

  日本統治朝鮮半島35年後,由於中日甲午戰爭及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本甚至在朝鮮徵召士兵並投入戰場充當砲灰,據統計,約有20萬朝鮮人被強制投入戰場[11]。直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於1945年8月15日投降,並撤出朝鮮半島。朝鮮半島被美國和蘇聯分為南北兩塊分別「信託管理」。當時,中、英、美三巨頭在1943年的「開羅會談」中,決定讓台灣與朝鮮回歸原位。羅斯福提出對朝鮮進行30年的「三國託管」(美、中、蘇),以培養朝鮮的自主能力,同時,美國為了促成俄國對日宣戰,於1945年在莫斯科的「雅爾達會議」中,同意蘇俄對朝鮮擁有獨佔性的權利。 日本投降後,蘇俄紅軍與韓國共產黨員於九月間開始向朝鮮半島北緯三十八度線以北進軍,稍後美國亦派軍進駐其以南地區,遂使朝鮮半島因外國勢力而分裂為二。根據雅爾達密約,將30年的信託統治改成5年,由聯合國掌管38度以南,而由蘇俄來掌管38度以北。此為現今南、北韓以38度線為分界點之始,也是南、北韓之後會產生兩個政府和冷戰之始。

 當南、北韓被38度線分成南北兩半後,等於將北部的工業能源和南部的糧食分離,對南北兩方的人民生活都不是好事,然美蘇的關係已經從盟友變成對手後,開始出現意見的分歧。1947年9月美國單方面將朝鮮問題提交聯合國。聯合國通過決議,在其監督下在朝鮮全境實行普選成立統一朝鮮政府,遭蘇聯堅決拒絕,並禁止聯合國監督人員進入三八線以北。美國和南朝鮮領袖李承晚堅持單獨選舉。於是,1948年5月南朝鮮舉行普選,8月15日宣佈成立以李承晚為總統的大韓民國。面對此局面,北方亦在8月進行普選。9月9日成立以金日成為內閣首相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這樣,三八線兩側便各自出現了一個國家,都宣佈自己的政府是唯一合法政府,此為南、北韓真正分裂的開始。

  然而,此時南、北韓雖然各自屬於不同的政治體系,民間的往來和交流卻不因此而中斷。真正導致南、北韓呈現現今一般對峙分裂的,是1950年6月25日的韓戰。朝鮮南北分別建國以後,蘇軍於1948年12月撤離朝鮮北半部,翌年6月,美軍也從南朝鮮撤軍。而在南北分別建國後,雙方關系迅速惡化,三八線上不時發生流血沖突。據統計,僅1949年一年三八線發生大小武裝沖突達2600餘起,且規模越來越大。到1950年6月25日,終於爆發了全面戰爭,是為韓戰。

 

第三章 韓國的統一與展望

 

南、北韓分裂初期~1970年代

 

  如果要說到南、北韓的統一,恐怕不能不提及南、北韓的現況。很令人驚訝的是,韓戰至今,並非停戰狀態[12]。意即,南、北韓目前只是暫時休戰,算是仍然處於戰爭中的狀態。而且,身為當事國的南韓,並沒有在停戰協定上簽名。然,此一部分不是本章欲探討的內容,因此就此帶過。

  南、北韓雖然分隔70年,然而「統一」卻是雙方共同希冀的目標,只是,南韓想以南韓的方式來統一,北韓想以北韓的方式來統一。在分裂之初,不論是南、北韓都想以「武力」來統一對方,直到1961年朴正熙總統才改變策略,欲以「經濟統一北韓|。朴正熙總統於1970年的光復節演說中提及:「南、北韓應作善意競爭、讓人民來自主選擇。」在1971年的「紅十字會談」中也提及了離散家族的問題。1972年,南韓的中央情報部長李厚洛與北韓的勞動黨組織指導部長金英柱部長進行會談,並於同年7月4日,由李厚洛與金英柱同時在漢城與平壤發表上述同意事項,是為 「七四共同聲明」[13] ,主要內容如下:

  一:不依靠外來勢力和在沒有外來勢力干涉的情況下實現統一;

  二:統一應以和平的方法實現,不採取武力行動

  三: 作為同一民族應當超越意識形態和制度的差別,

      促成民族大團結;

  四:終止相互武裝挑釁和誹謗中傷,制止意外的軍事衝突;

  五:儘快展開南北紅十字會會談;

  六:架設首爾-平壤直通電話;

  七: 成立南北協調委員會等。

 

  同年,雙方根據《七四共同聲明》,組織南北調節委員會,以李厚洛及金英柱為共同委員長,並於同年10月10日假板門店自由之家舉行第一次會議,是為「南北會談」。雙方在三次會議中曾決定自同年十一月十一日零時起,停止向對方廣播及散播傳單,並進行各種交流,合併雙方力量從事類似國際體育競賽等活動[14]。

  1973年6月23日,朴正熙總統在〈和平統一外交政策特別宣言〉[15]中提及,一:承認南、北韓共同存在。二: 韓國願在平等互惠的原則下與包括蘇聯和中國在內的所有國家實行門戶開放,亦不反對北韓與其他民主國家(如日、美)建立外交關係,這可謂是朴正熙總統「北方政策」的開端。

 

1980-1990年代

 

  正當一切都朝向好的方向發展時,被認為親北韓的金大中敗選,之後又於東京被綁架,遽聞朴正熙當局對金大中進行24小時的跟監,此點讓北韓不滿,認為朴正熙當局毫無誠意,於是金英柱於8月28日發表聲明,攻擊韓國強化反共政策,彈壓「愛國力量」,造成「二個朝鮮」,使民族分裂固定化,並表示在此種情況下無法與漢城舉行會談。後來雙方雖又舉行幾次副委員長會議,僅屬形式,真正的南北會談至此乃告中斷。一直到1980年朴正熙被刺殺後,雙方又再度恢復了對談,並針對86年漢城亞運、88年漢城奧運等提出合作交流方案。

  1988年盧泰愚任內,南、北韓重啟高層會談,即由國務總理層級的會談,並在1992年2月19日簽訂《南北和解、不可侵、交流與合作協議書》[16] ,2000年6月,金大中前往北韓和金正日舉行高峯會,宣示謀求和平統一的決心。一直至此,南韓民間甚至深信南、北韓能於2000年統一 。
 

第3節 南、北韓和平會談的轉折

 

  然而,南韓主辦的1988年奧運大成功,邦交國急遽增加,又在1990年與蘇俄建交,1992年與中國建交,雖然南、北韓皆於1991年一起加入聯合國,但南韓銳不可擋的氣勢對北韓來說無疑是一大打擊,加上二次大戰後,因為日本的賠償金[17]與聯合國從「均衡東亞各國發展」角度出發,拆遷了日本部份的工廠設備交予韓國,用於獨立後的經濟復興。南韓也因為日本的賠償金得以重新發展。此時適逢東西德統一,共產體制消失於歐洲,加上韓國民間甚囂塵上的2000年統一說,還有國際媒體大篇幅報導北韓的饑荒與餓死人的說法,更是讓北韓大感威脅與不滿,而後,北韓偉大的領袖金日成同志於1994年逝世,無疑是最後一根稻草,這一連串的打擊,讓北韓開始發展核武,尋求政權的自保之路。

 

第四節 2000年後重啟南、北韓高峰會

 

  然,自北韓發展核武以來,南、北韓並非全然沒有交流,截至本報告寫作當時,南、北韓曾經舉辦過4次的高峰會。

 第一次高峰會是2000年6月13日至15日於平壤 舉行,南韓總統金大中與北韓勞動黨總書記兼國防委員長金正日舉行會談。這是朝鮮半島分裂55年後的首次高峰會,會議後發表了《北南共同宣言》 ,金大中也因與北韓達成歷史性的和平與和解,獲頒該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第二次高峰會是2007年10月2日至4日,一樣於平壤舉行,南韓總統盧武鉉步行穿過北緯38度線進入朝鮮,然後乘車抵達平壤與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正日會談,最終兩國領導人簽署了《北南關係發展與和平繁榮宣言》。

  第三次高峰會於2018年4月27日,韓朝雙方在邊境板門店的和平之家舉行,又稱「文金會」,南韓總統文在寅與朝鮮委員長金正恩牽手越過邊界,是韓戰後北韓最高領導人首次踏上南韓土地, 之後,兩國簽訂《為促進韓半島和平、繁榮、統一的板門店宣言》(板門店宣言),同意朝鮮半島無核化以及爭取在年內宣布結束戰爭狀態等,同時,位於同一時區的南、北韓,卻擁有30分鐘的時差, 4月27日與南韓總統文在寅會面後,達成結束韓戰與無核化的共識,北韓更承諾將把時間往前調整30分鐘,以便與南韓統一時間,在平壤時間2018年5月4日半夜11時30分,北韓正式調快時鐘30分鐘,和南韓一起進入5月5日!

 第四次南、北韓高峰會乃是第3次高峰會約定的南韓訪北韓的會面, 於2018年5月26日,韓朝雙方在邊境板門店的統一閣舉行第4次韓朝首腦會談,是非公開會談。根據南韓文在寅總統於會後發表的公開談話,將內容整理如下:

  一:文在寅總統欣然同意北韓金正恩委員長兩人可不拘任何形      式的會面。

  二:文在寅總統向金正恩委員長傳達美國川普總統希望美朝關      係能朝正向發展的意志。強調若北韓能落實非核化,美國      將終結對北韓的敵對關係,然而,金正恩對美國能否給予      體制的保障這一點持保留懷疑態度。

  三 : 南北實務協商將再度於6月1日舉行。

  四 : 為了促成6月12日的朝美高峰會(川金會),

       南北雙方須一致努力。

  五 : 文在寅總統堅信,非核化與和平統一之路雖難,

      但是在雙方的努力下,一定會成功。

試將四次南、北韓高峰會的內容整理如下:

01.jpg

第4章 結論

 

 根據南韓政府智庫「韓國統一研究院」在2017年所做的民調顯示,南韓民眾對兩韓統一的支持度呈現下滑,年輕人尤其對統一不感興趣。二十幾歲年輕族群反對統一的比率高達71.2%,而就全部人口來說,支持統一比率也從4年前的69.3%降至57.8%。

  同時,紐約時報報導指出,兩韓分隔70年,資本主義的南韓和極權統治的北韓漸行漸遠。首爾「亞洲政策研究中心」上周發表一份研究報告指出,60歲以上南韓人對北韓還抱持民族認同,但20歲世代多半將北韓視為「敵人」或「陌生人」。

  不過,隨著今年兩韓走向和解,韓聯社報導也指出,根據「韓國輿論振興財團」25日發布的最新民調顯示,70.1%受訪者表示支持兩韓統一。從年齡層來看,40歲世代支持統一比率最高,達75.2%,20歲世代支持比率最低,但也達到61.9%。這項民調顯示,2018年的兩韓高峰會,不論是作秀還是真有實質意義,都成功扭轉了南韓民眾本來已經越見低微的統一期望,而且,從第三次南、北韓高峰會談後,韓國輿論一致性的好評,也可以隱約看出南韓對於韓半島和平的期望。

  然而,朝鮮半島的和平統一,是否真的像我們想像的這般美好且具有可實現性呢?南、北韓「和平統一」當然是一個美好的願景與夢想,問題是已經共存了這麼久的兩個政治體制,是不是有可能像東、西德一樣合併成一個體制呢?以目前全世界的趨勢來看,除了北韓之外,大家傾向的統一,應該就是以「民主主義」來取代「共產主義」吧!?也就是說,絕大部分的人心目中的「南、北韓統一」,都是「南韓」統一「北韓」。但是,「北韓」又怎麼可能甘願於「被統一」呢?或許,從1973年南韓朴正熙總統發表同時承認南、北韓的共同存在後,南、北韓就注定走向不同的共存之路吧?就如同第四次的南、北韓高峰會中,金正恩委員長一再地強調要美國能確保北韓的體制,才能談北韓去核問題。金正恩委員長希望美國承諾的,就是「維持北韓共產體制的存在」,簡言之,是北韓的存在與生存的問題。

 

  「核武」是威脅南、北韓和平的一大要素,卻又何嘗不是北韓自保的最重要手段?雖然目前兩韓已經確定以「和平統一」為目標,然就第三次南、北韓高峰會所簽署的《為促進韓半島和平、繁榮、統一的板門店宣言》(四.二七宣言),筆者私以為重點在於『韓半島的和平與繁榮』,而非『統一』,也就是透過各種不同的手段與交流來達到韓半島的經濟發展與繁榮,同時維持「兩個韓國」的「和平」現況,至於「統一」,感覺像是被附帶加在這個宣言中的標題一般,就是個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夢想,畢竟統一不是問題,重點是「誰」統一「誰」,而北韓堅決死守核武的原因,正因不願意北韓因「被統一」而消失在世界上,所以,南、北韓「和平」統一之路,遙且艱辛!

-

參考書目

李瑄根(著) 林秋山(註譯)(1967.03)《韓國近代史》 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林秋山(2006),《北韓核武爭議的緣起即解決之道》,時事評論

林秋山(2011)《前進朝鮮:與北韓交流20年》,國史館

楊軍、王秋彬(2006)《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史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馬伯庸、汗青(2013)《帝國最後的榮耀:1592年的一場東亞關鍵戰役》,天下文化出版

安成日(2000)《當代日韓關係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朴鍾錦(2013)《韓國政治經濟與外交》,北京: 智慧財產權出版

董向榮(2009.5) 《韓國》.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方秀玉(2011) 《戰後韓國外交與中國-理論與政策分析》,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

張光軍(2010.11) 《韓國執政黨研究》 廣州: 廣東世界圖書出版

〔日〕朝鮮總督府情報課編(1944)《新的朝鮮》

김계동(2000)《한반도의 분단과 전쟁》 서울대학교출판부

 

[1] 中國文化大學 韓文研究所學生

[2] 人民網報導:朝鮮曾發現70座刻有星座的支石墓。

[3] 近代韓國的時期以 李瑄根(著) 林秋山(註譯)(1967.03)《韓國近代史》中規範的時間為準。

[4] 楊軍、王秋彬(2006)《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史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5] 馬伯庸、汗青(2013)《帝國最後的榮耀:1592年的一場東亞關鍵戰役》,天下文化出版

[6] 日本稱為「慶長-文錄之役」。

[7] 1593年5月8日,豐臣秀吉於名護屋接見大民使節團,提出「大明、日本和平條件」七項之一。

[8] 從統一新羅的668年到1953年共計925年。

[9] 黃色俄羅斯計畫,簡稱黃俄,是19世紀末,俄羅斯在兼併外滿州後,進一步併吞中國領土的計畫,由俄皇尼古拉二世制定,從中俄邊境的海參崴到新疆K2劃一條直線,將直線以北的土地併入俄國,即中國北部(新疆、河西走廊、蒙古、東北)納入其侵吞的計劃,此一計畫在該計劃在帝俄被布爾什維克推翻後停止。

[10] 日本稱「日露戰爭」。

[11] 資料來源〔日〕宮田節子編(1989)《朝鮮軍概要史》,不二出版社,節錄於《當代日韓關係研究》一書。

[12] 1953年7月27日,聯合國、北韓及中國簽屬「南北韓停戰協定」

[13] 又稱「南北共同聲明」。

[14] 此一部分來自《中華百科全書》,內容由林秋山教授提供。

[15] 即《六、二三宣言》

[16] 出自林秋山教授的時評《北韓核武爭議的緣起即解決之道》

[17] 韓國對日本的求償包含當時日本強制徵收朝鮮勞工、船隻、耕牛、糧食及以愛國現金為名義徵收的財富等。

arrow
arrow

    伊麗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